沂蒙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由山东党政军民共同创造的伟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十分关注、寄予厚望,深刻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强调“要保护和运用好红色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赋予我们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让“党群同心、军民情深”达到更高的层次;如何才能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达到更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让沂蒙精神更好凝聚奋进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山东是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省份之一,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党团结带领齐鲁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恢弘篇章,让党旗在齐鲁大地高高飘扬。革命战争年代,党中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策,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强化了党在山东的全面领导,支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挺起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平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山东各级党组织继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小康、奋进新时代,涌现出厉家寨、九间棚、代村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先进典型。可以说,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孕育生发,就没有沂蒙老区的历史性解放,就没有沂蒙老区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充分证明,“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美好幸福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打折扣、不做选择、不搞变通,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就是党的创新理论在齐鲁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山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王尽美、邓恩铭等同志在这片热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沂蒙精神孕育发展播下了革命火种、点亮了信仰之光。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山东党组织坚持实事求是,走好群众路线,带领人民群众建立鲁中、鲁西南、鲁西北、胶东等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山东人民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企业改制和对外开放,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华丽转变。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山东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三个走在前”强省目标,推动“走在前、开新局”阔步迈向“走在前、挑大梁”,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篇章。历史充分证明,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始终高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新征程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沂蒙精神最鲜明的价值内核,就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在军事上,我们党为人民勇牺牲,在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危难时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在政治上,我们党为人民谋当家,在山东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实行土地改革,组织大生产,使落后生产力在战火中得到发展,用一件件实事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任、拥护和支持。历史充分证明,谁把人民群众扛在肩上,人民群众就把谁放在心上,只有以心换心、以绩换心,才能赢得民心、共铸同心。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着力点聚焦到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坚持纪律严明,以严实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纪律严明是党的生命线,作风建设事关党的形象,这也是沂蒙精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在山东根据地创立之初,我们党就把作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出台《山东省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等制度,要求党的军队必须首先自觉服从纪律,与群众共甘苦、共患难,以铁的纪律作风赢得了沂蒙人民的衷心爱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山东党组织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强化作风建设,一严到底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全省党员干部纪律更严明、作风更严实。历史充分证明,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只有加强纪律建设,弘扬严实作风,才能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前进。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以更高政治站位强化纪律作风建设,锲而不舍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动真碰硬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以彻底的自我革命把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推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为民造福。
始终坚持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凝聚感恩奋进的强大力量。“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沂蒙精神映照着党的初心使命,也诠释着老区人民一心一意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种强大信念感召下,人民群众看到了跟着党就能翻身解放的信心希望,才有了沂蒙妇女搭起“火线桥”的勇敢决绝,才有了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人间大义。正是在这种强大信念感召下,人民群众看到了跟着党就能过上好日子“富起来”的幸福曙光,才有了齐鲁儿女改天换地、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伟大壮举。正是在这种强大信念感召下,人民群众看到了跟着党就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有了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向海图强的奋进篇章,才有了高铁奔腾、卫星上天、耕海牧渔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山东实践。历史充分证明,人民群众对党的衷心拥护和坚定追随,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创造历史伟业、开辟美好未来。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着力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志,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始终坚持军地一体,用心用情做好双拥工作。沂蒙精神是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党群之间、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血肉关系。回顾革命历程,正是军队视人民如父母,人民才把军队当亲人,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血染疆场。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走进和平年代,山东发扬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光荣传统,坚定不移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之路,倾力拥军优属,每年接收转业军人7000余人,全国双拥模范城数量居全国首位。历史充分证明,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的特有政治优势,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政治保障,只有军地一体、携手奋进,才能为强国强军伟业汇聚强大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抓紧抓实双拥工作,做好退役安置、抚恤优待和困难帮扶工作,深化军地科技协同创新,不断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
始终坚持勇挑大梁,扛牢走在前的使命担当。沂蒙精神闪耀着为党和国家全局无私奉献、为民族大义勇于拼搏的伟大光芒。在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奋斗中,山东是全国唯一的整省域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800万人,对敌作战7.8万多次、歼敌达53.5万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是人民军队最可靠、最稳定的“大本营”。毛泽东赞叹,“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依靠山东”!在改革发展、富民强国的征程中,山东成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经济总量长期稳居全国前三,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改革开放、民生保障、文化使命担当等多个方面为全国发展贡献了“山东力量”。历史充分证明,勇挑大梁是刻在山东人血脉里的担当,是融在山东发展当中的底色,也是时代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必须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以一域之进为全局添彩。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锚定“走在前、挑大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干就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就干出挑大梁的担当,稳扎稳打、踏踏实实,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山东贡献。
始终坚持勇于创新,激发创新创造的动力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沂蒙精神生机永驻的关键所在。回顾革命建设改革史,山东军民始终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创造了一批又一批在全国叫得响、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经验做法。战争年代,根据地军民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明了“地雷战”“麻雀战”“翻边战术”,为斗争胜利贡献了宝贵智慧。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各地群众的创造性充分激发,掀起了改变旧山河、建设新中国的热潮。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党员干部群众创造性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探索出“诸城模式”“潍坊模式”等一大批好经验好做法。历史充分证明,敢于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基、活力之源,只有打破传统观念束缚,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创造性开展工作,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改革思维破解难题,以开放视野整合资源,不断在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
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大力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齐鲁文化与民族精神滋养下的精神丰碑。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以“仁”为内核的价值取向,以“忠”为标志的爱国情怀,以“义”为特征的做人品格,以“礼”为表达的家国品性,以“信”为原则的道德品质,滋养了忠诚爱国、敦厚淳朴、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山东人民,熔铸为沂蒙精神的鲜亮底色。沂蒙精神发展于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积极塑造的生动体现。我们党在山东根据地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在战争烽火中创办了《大众日报》,通过开办识字班、举办夜校、创作传播小戏小剧和文学、艺术作品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先进思想、普及文化知识、鼓舞斗争士气,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民族觉醒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和英模人物,让红色信仰成为社会共识。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共识、汇聚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传承弘扬沂蒙精神,必须更加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教化作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
(作者系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雷竞技ray官网下载基金会微信
孔子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