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家库 >学术专家 >向世陵
.0.png

向世陵

1955年生,四川仁寿人,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哲学史》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执行编委、雷竞技ray官网下载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北京市哲学学会理事。

  • 向世陵:“仁”与“四德”“五行”之间

    “仁”是仁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仁”,思想家们有不同的解答。虽然在整体上,可以说“仁”就是“爱人”,也因之有以“仁爱”为标识的孔子的仁学。 [详细]

    2025-04-11 10:41
  • 向世陵:先秦哲学的“道德”仁说

    “仁爱”“仁义”“道德”等语词都生成于先秦哲学,其含义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道德”或“仁义道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孝悌到为政、从情感到礼法、从需要到权利、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和民生疾苦等无不与之相关,并涉及儒道墨等各家“仁”说。得“仁道”者生,... [详细]

    2023-08-16 17:05
  • 向世陵等著《儒家博爱论》出版

    《儒家博爱论》由向世陵等学者共同撰著完成,全书55万字,2022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详细]

    2022-12-22 17:39
  • 向世陵等《儒家博爱论》出版暨目录·结语

    《儒家博爱论》由向世陵等学者共同撰著完成,全书55万字,2022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详细]

    2022-12-05 13:03
  • 向世陵: “仁术”义辨 ——以孟子和朱熹的诠释为据

    在中国哲学史上,“仁术”之说自孟子提出,构成为儒家仁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在宋以前,包括《孟子》的注疏在内,虽然也有不少儒家典籍对此“见其生,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给予了关注,但从全局上看,汉唐时期儒家仁学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理解仁爱的内涵,阐发仁义的价值... [详细]

    2022-07-12 12:35
  • 向世陵 :宋元明经学的兴起与治经旨趣

    摘要: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以便进达“圣贤藩墙”,凸显了道统论意义的经学主旨。宋明诸儒虽... [详细]

    2022-02-28 10:12
  • 向世陵:“沦于空寂”与“滞于形器”——朱熹对吕学与陆学的批评

    朱熹对以吕祖谦为代表的浙学持负面的评价,以为浙学不“高”则“卑”,均不能于中间“亲切合理会处”有恰当的体贴。但相较于陆学之“高”,朱熹对吕学之“卑”给予了更多的批评。认为吕祖谦注重实用,被历史陈迹和实用利益所陷溺,不能由具体物事上升到天道性命这一形而上的“... [详细]

    2019-04-25 10:19
  • 向世陵: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发微

    在当今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和思考。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不论就其蕴涵还是功用来说,“安身立命”更多地在超越性的宗教层面被思考,对于以社会现实为立学之基、以人文主义为价值内核的儒家学说来说,其与“安身立命”似乎总有那么一点距离。其实... [详细]

    2019-04-10 13:55
  • 向世陵:王阳明仁说的博爱理念

    由《礼记▪礼运》而来的一家一人观念,在宋明时期被给予了广泛的讨论。气性之和合导出了博爱的“大家”说,而大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则成为王阳明仁说的中心课题。 [详细]

    2019-04-10 13:51
  • 向世陵:朱熹的“状仁”说及对爱的诠释

    朱熹“状”仁之体突出的是“公”的价值,贯穿的是“爱人”的观念。仁与公的关系,实质上即仁与人的关系。“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虽不构成爱的原因,但却是落实博爱所必需,为博爱的推行准备了条件。 [详细]

    2019-04-10 13:48
鲁ICP备15031955号 Copyright © 2001-2010 www.qidian866.com All Right Reserved   主办:雷竞技ray官网下载基金会秘书处
Baidu
raybet雷竞技官网入口苹果